江苏基础教育发达,但各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均衡。其中,奥数竞赛的成绩在择校和升学中最有“含金量”,导致小学教育陷入了所谓的“奥数怪圈”。对此,我省教育部门已经有所警觉并出台了若干措施。比如讲,省会南京市教育局早在2006年就发出禁止小学阶段举办奥数竞赛,不得将小学阶段的竞赛活动成绩作为升学依据的通知。2010年4月,《南京2010年初中招生工作意见》出台,其中明文规定:公办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变相择优招生。民办学校实行免试入学,不得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招生,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也不得以社会办学机构或社会团体组织的竞赛成绩作为学校的录取依据。南京五大“名校”校长也联合承诺在“小升初”招生中,绝不以竞赛证书作为初中新生录取依据。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迄今为止各种奥数培训班依然盛行,奥数成绩依然与“小升初”密切相关。2010年的“小升初”招录中,某些学校对有奥数证书的学生仍大开“绿灯”,甚至提前联系录取。尚有一些名校为免铤而走险,不自己进行选拔,通过校外的竞赛培训机构进行校外选拔,暗送生源。为了进入更好的初中,许多小学生们从三年级开始就接受奥数培训。只有极少数孩子在智力、思维模式和兴趣上适合的这一竞赛机制,已经成为群体性的一种升学择校手段。本该拥有愉快童年的小学生们在过于超前和艰深的课业上不堪重负,对以后漫长的学习过程产生厌恶情绪。家长们为了提供孩子接受培训的条件和花费,也有着很大的经济负担和超出理性的期待值。为了更多的个人收入,有一部分本该在学校内尽心育人的教师,将大量精力转注到在校外竞赛培训机构的兼职中去,降低了学校课堂教育的质量。而且,从提案人作为大学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奥数题目常有此两类,一类是偏怪类,侧重于技巧口诀与大量做题,对于日后基本无用,至少提案人在科研教学中看不出其意义。一类是提前类,即将原本高年级学习的知识提前传授,打破正常学习规律。可是,由于在我省小升初的实际考试中,最后几道大题常有奥数题,没有经过培训的学生难以作答。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得高分、进名校,家长和孩子不得不参加奥数培训。而且,围绕着奥数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出版机构、某些名师形成了一条坚实的利益链。在利益驱动下,他们将“奥数”内容走私进重点学校的入学测试内容中,这样,学校和培训机构轻而易举地将学生绑进了他们“奥数利益”的战车。在此恶性循环的现状下,建议: 1. 注意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全面发展,不让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逐步取消择校机制,斩断“奥数”畸形利益链条。 2. 在小升初中坚决把奥赛得奖与晋级重点初中脱钩。成立教育厅(局)和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的监督部门,对学校、教师、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小升初”操作流程的监督。 3. 加强对初中入学考试内容的指导,不建议将超出课本知识范围的奥数内容纳入考试。 4.加强对重点初中入学考试摇号的监督,初中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5. 逐步取消各种奥数竞赛机构,对各类社会补课机构进行科学分类,对其经营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和约束。 6. 规范各类奥数及其他课外培训机构,引导课外教育的健康发展,摒除“怪偏难”和功利化的倾向,让其真正回到“兴趣引导培训”的轨道上来。总之,奥数本身是一种对少数孩子有益的竞赛体制,需要健康的环境才能发挥其作用,这就需要公平的择校机会和透明的升学制度。只有从每个分支以法规来约束不良的教育风气,才能实现我省教育资源的平衡和合理分配,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才能够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这对孩子们和国家的未来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需求。教育的理念不是学生“学无类”,而是学校“教无类”。